-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刊[08/03]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征[08/03]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投[08/03]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数[08/03]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栏[08/03]
学校教育中的微观歧视现象及公平路径探析 —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教育公平”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较热的研究话题,大部分的研究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揭露了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如教育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或阶层差异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
“教育公平”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较热的研究话题,大部分的研究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揭露了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如教育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或阶层差异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思考。然而,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的层面,早以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存在于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对学生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本文将从微观的视角,对蔓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育歧视现象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学校教育中歧视现象的生存方式
(一)“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博弈
在如今的中小学,按分数论英雄已经成为常态。什么样的学生是所谓的“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成为班集体学习的“榜样”?答案无疑是能够考高分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倾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锻炼的机会。相比之下,学困生常常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排挤的状态,教师在他们身上投入较少的期待、关注和感情。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生活中,很少得到教师的关心与尊重;在课堂师生互动上,难以获得公平的交流机会;在课堂提问环节,常被分配低难度、事实性的知识;在班级建设方面,缺失应有的话语权,被遗忘在边缘地位。总之,学困生在班级生活中常常遭遇教师的冷暴力,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相比之下,“优生”往往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占据了班级中的各种先机和优待。更有甚者,他们有时也是歧视“差生”的代表者之一,常常对他们避而远之,在某些时候成为对“差生”实行冷暴力的帮凶。
(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博弈
自古以来,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决定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而社会资源的增加又反作用于个人的社会地位。从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现如今“打狗还得看主人”的社会,无不凸显着身份地位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二元户籍制度,将中国人泾渭分明地划分成“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类人群的子女在获取教育资源的速度和数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村学生要么难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要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或者在与城市主流文化相冲突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着低质量的教育,即使他们有机会和城市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也很可能因为家庭背景的因素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功利化、阶层化的思想已悄然地渗透进入学校这片净土。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来自城市的中上阶层子女总能获得教师额外的关心和爱护,与此相反,来自农村的学生即使和他们处在同一个班级中,也很可能被班级边缘化,难以得到公平的待遇。“少数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子女另眼相看,不仅态度不好,而且在情感上排斥,在言语上讥讽、揶揄、嘲弄”。[1]底层子女在学校场域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体现在如座位安排、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博弈
中国追求性别公平教育由来已久,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从教育起点角度看,虽然近几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本专科、本科和硕士阶段女性数量开始追上男性,但是在博士阶段,女性的数量仍远远落后;从教育的结果看,女性亦处于不平等地位,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女性就业形势的改善,即使女性接受了与男性同等程度的教育,仍有可能因身上的各种标签而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同工同酬的待遇;从教育的过程看,性别歧视亦无处不在。大多数教师对男女的性格存在较为严重的刻板印象,男生常被认为是勇敢、积极、聪明、能干、大方及理性的化身;女性则被描述成古板、爱面子、胆小、缺乏竞争意识的形象,故而教师在日常交往中赋予男生较高的期望,与男生有更多的交流,女生习惯性地被搁置在边缘地带[2]。其次,性别歧视现象在中小学的教材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男性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女性;男性在教材中常以科学家、军人和医生等形象出现,而女性的角色主要是母亲、祖母等对内的角色,教材中的角色分配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性别模式[3]。
文章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zksfxyxb.cn/qikandaodu/2020/1112/727.html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探究
下一篇:警惕课堂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